导语:小年,即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,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。它是整个新年庆祝活动的开端和伏笔,其主要活动有两项:扫年和祭灶。除此之外,还吃灶糖的风俗,有的当地还要吃火烧、吃糖糕、油饼,喝豆腐汤。
吃灶糖
灶糖是一种麦芽糖,粘性很大,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"关东糖",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"糖瓜"。冬季把它放在屋外,湘里人家,由于气候酷寒,糖瓜凝结得坚实 而里面又有些细小的气泡,吃起来脆甜香酥,别有风味。真关东糖坚硬无比,摔不能碎,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,材料很重很细。口味微酸,中心绝没有蜂窝,每块重 一两、二两、四两,报价也较贵一些。糖分割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,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,中心是空的,皮厚不及五分,虽巨细不一样,但成交仍以分量计 算,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,不过用作幌子,买的人很少。
祭灶的由来
祭灶的风俗,由来甚久。灶君,在夏朝就现已成了民间爱崇的一位大神。湘菜加盟,记叙春秋时孔丘言行的《论语》中,就有“与其媚舆奥,宁媚与灶”的话。
先秦时期,祭灶位列“五祀”之一(五祀为祀灶、门、行、户、中雷五神。中雷即土神。另一说为门、井、户、灶、中雷;或说是行、井、户、灶、中雷)。祭灶时要建立神主,用丰富的酒食作为祭品。要摆设鼎俎,设置笾豆,迎尸等等。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。
灶君的传说
灶君自己,前期有炎帝、回禄之说。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。中国道教昌盛之后,曾借《经说》之论,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人老母。“管人住所。十二时辰, 善知人世之事。每月朔旦,记人工诸善恶及其积德行善,录其轻重,夜半奏上天曹,定其簿书”。后来就开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,又有灶君奶奶之说。在不一样的区域里, 灶君配偶又由不一样的人选来充任,一起伴随着当地盛行的民间传说故事。
祭灶日期
古人祭灶的日期,向来说法不一,有正月、四月、五月、八月、十二月等等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,诸教并存,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,民间习气一概敬之。可 能是为了简化一致,易记易行的原因,把灶君每月上天禀告一次的说法,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。而且把时刻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。这一天,也就成了传 统的祭灶节日。
山西境内,绝大部分区域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。只要榆社、文水、黎城、阳城等少量当地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。
祭灶的风俗
灶君神像,贴在锅灶周围正对风匣的墙上。两头配联多为“上天言功德,下界保平安”,下联也有写成“回宫降吉利”的。中心是灶君配偶神像,神像周围往 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。祭灶时要摆设供品,供品中最杰出的是糖瓜。晋北区域习气用饧,是麻糖的初级品,特粘,如今总称麻糖。有“二十三,吃饧板”的民谚。 糖、饧之类食物既甜又粘。取意灶君顾了吃,顾不了说话,上天后嘴被饧粘住,免生对错。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,是给狐狸、黄鼠狼之类的零食。听说它们都是 灶君的部下,不能不打点一下。祭灶时除上香,送酒以外,格外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,要从灶台前一向撒到厨房门外。这些仪程完了今后,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 掉。比及岁除时再设新神像。 古俗有“女不祭灶”的说法,祭灶往往是男大家的工作。近代却大都由家庭主妇来充任祭灶的人物。
民间传说,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世罪恶,一旦被告,大罪要减寿三百天,小罪要减寿一百天。在《太上感应篇》里,又有“司命随其轻重,夺其纪算”的记 述。司命即指灶君,算为一百天,纪指十二年。在这里,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。所以在祭灶时,要打点一下灶君,求其高抬贵手。 在晋北区域流传着“腊月二十三 、灶君爷爷您上天 ,嘴里吃了糖饧板,玉皇面前免开言,回到咱家过大年,有米有面有衣穿”的民歌,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与神往。
祭灶的饮食
祭灶节,民间考究吃饺子,取意“送别饺子顶风面”。山区多吃糕和荞面。晋东南区域,盛行吃炒玉米的风俗,湘菜连锁,民谚有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头—一锅倒”的说法。大家喜爱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,冰冻成大块,吃起来酥脆甜美。
过了二十三,民间以为诸神上了天,百无禁忌。娶媳妇、聘闺女不必择日子,称为赶乱婚。直至年末,举办结婚典礼的格外多。歌谣有“岁晏村庄嫁娶忙,宜 春帖子逗春色。灯前姊妹私相语,守岁本年是洞房”的说法。 过了二十三,离新年只剩下六、七天了,春节的准备工作显得愈加火热了。要完全清扫室内,俗称扫家,整理箱、柜、炕席底下的尘土,粉刷墙面,擦拭玻璃,糊花 窗,贴年画等等。